江津聂氏耳顺堂迁徙路线初探
(本文不作为定性结论)
《江津聂氏耳顺堂族谱》1860年版本记载:祖俊,相传於皇明年间携子廷相由江西侨迁於黔之彭水遂落业於天池坝。廷相:号兰江居住天池葬亦天池。
《江津聂氏耳顺堂族谱》1916年版本记载:我祖籍由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城内十字口石牌坊街,兰江公、兰洋公弟兄二人药材生理出外贸易,在婺川、武龙、彭水县发达获利,始入绥阳县赵里五甲廖阳台落业,兰江公生子绍乾、绍坤、绍巽、绍恒、绍震等五人。
江津聂氏耳顺堂迁徙路线图。图中的太白院子就是当年的“绥阳县赵里五甲廖阳台”。
公元1796年修谱《原叙》
吾家先世隶居豫章第至明末兵戈扰攘荡析离居谱牒遗失而不可考相传至我祖俊公携祖廷相公侨居于黔遂于彭水县之天池坝世其家焉遞(di)传至应朝公刘孺人生祖三聪公人襁褓甫离而应朝公遽(ju)逝祖母刘甃(zhou)甇(ying)孑立形影相吊惟兄嫂是依时有某某煮豆燃萁屡欲加害于我祖聪公自是而我祖母之心伤矣入川之谋定矣不得已负孤儿携数仆整顿行装仓皇就道徘徊审顾焭(qiong)踽(ju)无亲此其间险阻艰难备尝辛苦何可胜道于时国朝定鼎泰运方新我祖历尽羊肠过残鸟道乃于津城西思善里圣钟山下兰家坝居焉自此开基拓宇翼子诒孙孤苦零丁至于成立祖母诚巾帼丈夫哉无如乐郊虽赋乱世未平我祖三聪公又以兰家坝居逼大江兵戈时扰因复出谷迁乔请照落业于圣钟坪骑龙穴石坝屋基其所以为后嗣计者如此呜呼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读李令伯陈情表未有不泣下数行者矣乃回黔阳迎接应宗公子孙同家于此所谓敬宗收族者公其有焉余虑后之人承先人之统绪而忘缔造之艰难爰为历纪其实庶几后世子孙咸念先德而不忘若夫善继善述丕振家声是在乎后之贤孙肖子余日望之
嘉庆元年丙辰孟冬(公元1796年)
八世孙文达敬撰
编者注:根据族谱记载,刘氏祖婆是于1653年定居于江津油溪的,也就是说本《原叙》写于刘氏祖婆来油溪143年后。
贵州绥阳太白院子应朝祖墓石碑史料
以下是2023年4月8日,我们江津聂氏家人回到时隔130年的贵州绥阳太白院子,应朝祖墓前得到的石刻碑纪录(此碑就是130年前我们江津后人去立的),此文清楚且明白的向我们讲述了刘氏祖婆带着三聪公是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离开太白院子到江津油溪安家落业的。这一史料对我们寻根非常有帮助,其中提到“远祖绍乾公自正安彭水而乔迁绥阳”这里面的“正安”二字在我们的家谱中没有提及过,这里讲到了非常重要,因为在家谱中提及的“黔之彭水遂落业於天池坝”、“侨居于黔遂于彭水县之天池坝”等等都没有找到确定的地方,因为名叫“天池”的地名有多个。而根据当年的区域变迁“彭水”是属于“黔州”所在的州府所在地,就好比我们在其它省时会告诉别人是“重庆人”一样,其实是重庆所属的江津区。那么这里的“正安”就提供了一个范围较小的区域,因为当时的“黔州”含正安(见《洛龙建制沿革与区划 》一文)。
(石碑原文):从来吾族由江西而托足黔中三传至远祖绍乾公自正安彭水而乔迁绥阳传至太祖伯仲三人吾祖本乾公之季子也祖生於大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冬月初九子时向家湾享四十六寿殁于大清顺治六年己丑五月初二辰时本宅寿终遗子三聪公甫及八岁越四年癸巳祖妣刘乘乱既平之后爰携聪公而入蜀也呜呼远适异国昔人所悲孤苦零丁至於成立暨公生子天先祖美四房子孙千亿难以悉列迄今甲子四轮裔等艰辛两历迺
塚土之攸行未立而墓门之荆棘先除命匠鸠工敢云崇封马鬣镌碑象势应期卜兆牛眠但墓前之翁仲未列有愧后孙而誌上之传奕雖传难酧先德龙章雖俟锡之他年而燕翼已宜承於此日兹者墓祠两地冀先人之灵其常显赫於蜀都而存没异疆愿吾祖之筋骸永凭依于黔里也
四川江津县后裔四大房同立
大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八月
附知识介绍:现在的洛龙镇管辖聂家坝、天池等地。
洛龙建制沿革与区划
涂登华/文
洛龙,秦属巴郡,西汉属巴郡涪陵县,东汉建安六年(201)为巴东属国涪陵县所辖,蜀汉属涪陵郡涪陵县。 晋永嘉后,涪陵郡"地设蛮夷"。至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土著首领田思鹤"以地内附"置奉州。 建德三年(574)改奉州为黔州。隋大业十年(614)置信安县,隶明阳郡。唐武德二年(619)改信安县为信宁县,隶义州。武德五年更义州为智州。贞观四年(630)信宁治所移往东北七里(今重庆武隆江口镇),贞观十一年信宁县改隶黔州。唐初,地方行政区划变动频繁,邻近州县有较大变化。信宁县为县440余年,于宋嘉佑八年(1063)始改信宁入彭水县。 洛龙一直属黔州,原洛龙小学旧址(川主庙,后被毁,毁后重建为万天宫)庙门上有两副对联: 前镇波涛永清西蜀,今沾福泽流化南黔。 降魔斩孽功留灌县,锡丰保庶德播洛龙。 和观音岩上所书"黔南第壹山",都足以证明洛龙的归属。
洛龙现本属黔北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黔南第壹山”。 图/聂坤华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士归流,以真州长官司地置真安州,属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 清雍正二年(1724)改真安州为正安州,雍正六年七月二十九日(1728年9月3日)随遵义府改隶贵州,改正安州为正安县,编四里三十八甲。四里:思宁里含十个甲;德溪里含十个甲;三江里含九个甲;小里含九个甲。辖道真二十一甲。清代沿袭。 洛龙属小里。小里全部包括三桥、洛龙、忠信三个区共19个乡,而玉溪一部分,大谦一部分,如石桥等乡镇是民国4年(1915)由务川县拨归正安县,故不在四里三十八甲之列。 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安州废里甲设区,共设5个区,民国二年(1913)改为9个区;民国九年(1920),正安县设13个区,洛龙属11区;民国20年(1931),正安县设13个区,洛龙属11区,区公所驻丁氏坝。 民国25年(1936),正安县设区联保,裁乡镇建制,全县仍为13个区,共辖60联保5264甲。次年,全县改划为7个区44联保,洛龙为第7区,辖杨井坝、丁氏坝、三岔水、文庙、三会场五个联保。 民国30年(1941)置道真县,划为3个区,设19联保,洛龙为第2区,驻丁氏坝,辖水石脚(今属忠信)、丁氏坝、三岔水(今凌霄)、羊赶溪(今属阳溪)、文庙、铁窑(现属务川)六个联保。 民国31年(1942)实行新县制,废区、联保建制。全县改为一镇11乡,其中洛龙乡辖十保。 民国33年(1944)编整保甲,全县调整为一镇13乡,136保。其中洛龙乡驻丁氏坝,辖十保84甲。 1950年9月,道真划为7个区,洛龙属第5区,辖洛龙、增产、互助、合作、节约、凌霄、幸福、友好、平等、白由、安乐共11个乡。 1955年5月,根据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区公所冠以地名的通知》,全县改序号冠以地名命名,第五区更名为洛龙区。 1956年秋,全县一镇75乡(原铁窑已划归务川县)合并为一镇48乡,洛龙区原11乡合并原洛龙、凌霄、平等、自由、增产、节约6乡,其中互助、合作合并为洛龙乡。 1958年9月,全县各乡镇分别设立人民公社,10月以区为单位建人民公社联合社。基层社(原乡)为管理区,原道真境内,7个公社51个管理区[洛龙公社辖5个管理区:洛龙、增产(含节约)、凌霄、平等、自由]。 1958年12月2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道真县,并入正安县。 1961年恢复道真县建制设7个区,22个公社。洛龙区辖洛龙、凌霄、自由、平等四个公社。 1963年3月,道真撤销七个区建制,全县合并为二十二个公社,其中增产、大塘并入洛龙公社。 1964年1月,恢复原区、公社建制。 1984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政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组。洛龙公社改为洛龙乡,原10个大队改为10个村;增产公社改为增产乡,原5个大队改为5个村;大塘公社改为大塘乡,原4个大队改为4个村。 1992年7月1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道真自治县建镇并乡撤区行政区域变更的批复》,批准撤销原7区1镇49乡,新建10镇4乡(含一个民族乡)。撤销洛龙区原洛龙、增产、大塘3乡,将原忠信区龙桥乡合并建立洛龙镇,辖原洛龙乡洛龙、三节、五一、云台、大堡、集中、双河、民主、江家嘴、三院10个村;原增产乡鹰嘴、蟠龙、双龙、新山、新安5个村;原大塘乡大塘、交坝、磨盘、双坝4个村;原龙桥乡龙桥、农丰、庆丰、白斋寺4个村。全镇共23个村民委员会,180个村民组。镇政府驻丁氏坝。 2009年9月,洛龙镇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